新闻资讯
新闻资讯
新闻资讯
News
关注海创,更有价值的资讯早知道

首页 > 新闻资讯 > 企业动态 > 从肉饼机到AI封测帝国!K&S 74年狂飙,用焊线机焊穿半导体天花板!

从肉饼机到AI封测帝国!K&S 74年狂飙,用焊线机焊穿半导体天花板!

时间:2025-08-19 来源 : 点击次数:140次

原创:半导体首席

封装巨头K&S联姻AI先锋Lavorro,甩出APTURATM+FabAssist.aiTM王炸组合,虚拟助手“Lucy”横扫故障诊断、工艺优化,狂提设备效率、很降成本,用生产式AI重构半导体智造规则!

一、 破局者登场:从肉饼机到焊线机的逆天改命

1951年的费城,谁也想不到,一家靠金属加工机和肉饼加工设备起家的小作坊,会在七十年后搅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风云。


AI Soffa和Fred Kulicke在租赁的轮胎店楼上签下合作协议时,他们手里的蓝图里,还没有“半导体”这三个字----但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。

 

1956年,K&S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,一次偶然的逆向工程,让他们造出了第一台连接细引线与晶体管的设备,从此一脚踹开了半导体封装的大门,1961年,当公司在场外交易市场完成首次公开募股时,华尔街还在打量这个“不务正业”的制造商;十年后,它已成为首批登陆纳斯达克的企业,股票代码KLIC像一把尖刀,刻进了半导体设备史的基因里。

1975年拯救公司于危难的1412焊线机,到1983年定义行业标准的1482自动球焊机,K&S用一个个“爆款”证明:真正的颠覆者,永远在别人看不见的技术裂缝立凿出通道。当SEMI奖杯第一次颁给创始人Frederick W.Kulicke Jr时,台下的巨头们终于意识到:这个曾经的“门外汉”,已经成了焊线机领域的无冕之王。

1988年,K&S开始生产下一代焊线机1484.

 

二、 全球碾压:用并购与创新织就的技术帝国

如果说早期的K&S靠的是单点突破,那么近三十年的扩张史,就是一部教科书级的“技术版图征服记”。1995年吞下American Fine Wire焊线公司,2015年将Assembleon收入囊中,2017年拿下Liteq光刻设备,2023年强娶台湾高科晶捷---每一次收购都像精准的手术刀,直插半导体封装产业的命门。

在中国市场,这家巨头的野心更是昭然若揭。2002在苏州工厂落子,13500平方米的研发场地不是摆设;2018年中国展示中心启用,2024年SEMICON CHINA上,APTURA无助焊剂热压焊接机将微凸块间距压缩到10μm,APAMA Plus热压焊接机破解翘曲难题,ATPremier PLUS晶圆级焊接机以3.5微米的精度横扫全场---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参数,而是砸向竞争对手的重锤!

当张赞彬在媒体会上喊出“中国未来数年的需求将前所未有”时,没人怀疑这句话的分量。苏州工厂852名员工日夜运转,HPL-SiC晶圆切割刀撕开碳化硅市场,AI-Ex SWW钢嘴让设备停机时间锐减---库力索法早已不是单纯的设备供应商,而是中国先进封装崛起的“隐形基建商”

 

 

三、 AI+封装:掀起智能制造的核爆级革命

2025年7月,当库力索法与硅谷AI先锋Lavorro在新加坡握手时,半导体制造的游戏规则被彻底改写,这不是简单的技术拼接,而是一场降维打击:APTURATM设备注入F啊Bassist.aiTM的灵魂,KNeXtTM软件装上ToolAssist.aiTM的引擎,虚拟助手“Lucy”用自然语言处理撕碎故障诊断的壁垒----从此,设备维修不再考老师傅的手感,工艺优化无需工程师熬夜调参。

“我们正在重新定义智能制造的可能性”,Shawn Sarbacker的话不是吹牛。当“Lucy”将平均修复时间(MTTR)砍半,将平均故障间隔时间(MTBF)拉长,当AI驱动的工艺配方让良率曲线陡峭上扬,那些还在靠工人巡检的工厂,注定成为被颠覆的前浪,更狠的是,这套系统既能本地部署也能云端运行,落地速度快到让竞争敌手措手不及。

生成式AI不是噱头,而是真金白银的生产力。Lavorro首席执行官Ankush Oberoi点出了要害;“半导体行业的知识潜力被彻底释放了”。想象一下,新员工培训周期从三个月压缩到两周,老工程师的经验被算法榨干复用,设备OEE(整体设备效率)冲破90%----这哪里是解决方案,分明是给半导体工厂上了火箭推进器!

四、 七十载狂徒:永远在技术悬崖边跳舞

1951年的金属加工机到2025年的AI封装系统,库力索法的骨子力始终流淌着“叛逆”的血统。当行业满足于35μm的焊接间距时,他们硬要啃下10μm的硬骨头;当别人在传统焊接工艺里内卷时,他们掏出垂直焊线晶圆级工艺;但市场还在犹豫要不要拥抱AI时,他们已经把虚拟助手“Lucy”推向了战场。

现在,早期部署计划的大门已经敞开。对于半导体制造商来说,这不是选择题,而是生存题---要么拥抱这套AI驱动的智能制造系统,要么在良率和成本的绞杀中败下阵来。库力索法用74年的狂飙证明:在技术革新的赛道上,从来没有中场休息,只有不断超越的生死时速。

KLIC的股票代码在纳斯达克跳动,当苏州工厂的机械臂与新加坡的AI系统实时联动,当10μm的焊点上折射出下一代AI芯片的曙光---这家从费城轮胎店楼上走出来的公司,早已把“不可能”踩在了脚下。未来?看看他们的口号就知道:要么领跑,要么被碾碎!

AI Soffa和Fred Kulicke在租赁的轮胎店楼上签下合作协议时,他们手里的蓝图里,还没有“半导体”这三个字----但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。


标签:

相关新闻